邮箱:dhlin@xmu.edu.cn, 电话:0592-2186078, https://dhlin.xmu.edu.cn
一.教育背景和科研经历
1984年和1989年于厦门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于厦门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3年-1995年于中科院武汉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磁共振(NMR)专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被聘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核磁共振实验室副教授,其间任日本科学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于京都大学化学系从事生物物理研究;1998年-2001年于美国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生物NMR实验室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2001年-2003年于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核磁共振中心从事NMR方法学研究;200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2003年回国到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A类)”,并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系聘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组建厦门大学高场核磁共振中心, 2011年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A类)”。他曾荣获2006度中国“王天眷”波谱学奖等奖项。
二.社会兼职
他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核磁共振分会、代谢组学分会的理事和华南结构生物学论坛副主任兼秘书长,并兼任《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 副主编(Section of Metabolomics)以及《Molecules》编委(Section of Medicinal Chemistry)和《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等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
三.论文发表情况
他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 Theranos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Mol. Cell. Proteomics, Leukemia,Brief in Bioinformatics, FASEB J., Mol. Cancer, Cell Reports, J. Proteomics Res., J. Med. Chem., Skeletal Muscle, Cancer Science, Free Radic. Biol. Med., J. Biol. Chem., Mol. Microbiol.,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 Biomolecules, 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78篇。此外,他还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0多篇研究论文。
四.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学基金项目
正主持或主持过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点基金项目1项)、1项中科院研究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闽江学者”研究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基金项目以及1项“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项目,作为第2课题组长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的科研项目“病原菌核糖体调节因子的发现、鉴定及调节机制研究”。
五.主要研究方向
1. 代谢组学研究
利用NMR和LC-MS技术开展代谢组学研究,包括:(1) 阐述重大疾病的代谢特征,发展早期诊断和术后检测方法;(2) 阐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模式和谢物水平的变化和受扰动的代谢通路,揭示发病的分子机制,寻找逆转病理代谢状态的方法;(3)评估药物的药效和毒性,阐明所干预的代谢通路和作用机制;(4)运动人体的代谢特征与运动影响的特征性代谢物和作用的重要代谢通路
2. 结构生物学研究
主要利用生物NMR和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开展结构生物学研究,包括:(1) 测定蛋白质、多肽及其复合物的溶液结构或晶体结构;(2) 研究蛋白质、多肽与配体的相互作用;(3) 测定蛋白质的动力学;(4)基于结构的药物筛选,等等。